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


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

author :JusticeLee

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

  • 没什么好说的看看就行,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识性质的
掌握 理解 了解
1.2.2 计算机的硬件框图 1.2.1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 1.1 计算机系统的简介
1.3 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(会算) 1.2.3 计算机的工作步骤

1.2.2 计算机的硬件框图(掌握)

硬件框图

1.3 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(掌握)

  • 机器字长:机器字长是指CPU 一次能处理数据的位数,通常与CPU 的寄存器位数有关。
  • 存储容量:存储器的容量应该包括主存容量和辅存容量。
    • 主存容量:主存中存放二进制代码的总位数。存储容量=存储单元个数 x 存储字长
    • 辅存容童通常用字节数来表示。1G = 1024M = * B
  • 运算速度:CPI(单位时间内执行指令的平均条数)。或者是FLOPS(浮点运算次数每秒)

1.2.1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(理解)

  • 计算机由运算器、存储器、控制器、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。
  • 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,并可按地址寻访。
  •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数表示。
  •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,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,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。
  • 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。通常,指令是顺序执行的,在特定条件下,可根据运算结果或根据设定的条件改变执行顺序。
  •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,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通过运算器完成。

1.2.3 计算机的工作步骤(理解)

  • 上机前的准备:建立数学模型、确定计算方法和编制解题程序。
  • 上机运行:通过主存储器、运算器、控制器、I/O设备等完成工作。

1.1 计算机系统的简介

1.1.1 计算机的软硬件概念

计算机系统由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两大部分组成。

  • 所谓“硬件”,是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,它由看得见摸得蓿的各种电子元器件,各类光、电、机设备的实物组成,如主机、外部设备等。
  • 所谓“软件”,它看不见摸不着,由人们事先编制的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程序组成。通常把这些程序寄寓予各类媒体(如RAM.,.ROM.、磁带、磁盘、光盘,甚至纸带等),它们通常存放在计算机的主存或辅存内。
1.1.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

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

M5: 应用语言机器 – 应用语言
M4: 高级语言机器 – 高级语言
M3: 操作系统机器 – 作业控制语言
M2: 汇编语言机器 – 汇编语言
M1: 传统机器 – 机器指令系统
M0: 微程序机器 – 微指令系统

1.1.3 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
  •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那些能够被程序员所见到的计算机系统的属性,即概念性的结构与功能特性。
  • 计算机组成是指如何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所体现的属性,它包含了许多对程序员来说是透
    明的硬件细节。

第二章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

  • (了解即可整个这一章的内容都不是很重要)
了解
2.1 计算机的发展史
2.2 计算机的应用
2.3 计算机的展望

2.1 计算机的发展史(了解)

2.1.1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
  •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
  •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
  •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

2.2 计算机的应用(了解)

  • 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:预测天气、制作报表。
  • 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:传感器、机床。
  • 网络技术的应用:电子商务、网络教育、敏捷制造。
  • 虚拟现实:VR技术等。
  • 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:文秘、财务、人事、资料。
  • CAD/CAM/CIMS:产品设计。
  • 多媒体技术:计算机技术和视频、音频及通信等技术相结合的产物。
  • 人工智能: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的技术。

2.3 计算机的展望(了解)

略。

第三章 总线系统

  • (次重点,但是也挺重要的)
掌握 理解 了解
3.4.1 单总线结构 3.1 总线的基本概念 3.5.2 总线通信控制
3.4.2 多总线结构 3.2 总线的分类
3.5.1 总线的判优控制 3.3 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

3.4.1 单总线结构(掌握)

单总线结构

图3.2 是单总线结构的示意,它是将CPU 、主存、I/O设备(通过I/O接口)都挂在一组总线上,允许I/O 设备之间、I/O设备与CPU 之间或I/O设备与主存之间直接交换信息。这种结构简单,也便于扩充,但所有的传送都通过这组共享总线,因此极易形成计算机系统的瓶颈。它也不允许两个以上的部件在同一时刻向总线传输信息,这就必然会影响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。这类总线多数被小型计算机或微型计算机所采用。

3.4.2 多总线结构(掌握)

  • 双总线结构

    双总线结构

    双总线结构的特点是将速度较低的I/O 设备从单总线上分离出来,形成主存总线与I/O总线分开的结构。图中通道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处理器, CPU 将一部分功能下放给通道,使其对I/O设备具有统一管理的功能,以完成外部设备与主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送,其系统的吞吐能力可以相当大。这种结构大多用于大、中型计算机系统。

  • 三总线结构

    三总线结构

    图3.8 中主存总线用于CPU 与主存之间的传输;I/O总线供CPU 与各类I/0 设备之间传递信息; DMA 总线用于高速I/O 设备(磁盘、磁带等)与主存之间直接交换信息。在三总线结构中,任一时刻只能使用一种总线。主存总线与DMA 总线不能同时对主存进行存取,I/O 总线只有在CPU 执行I/O指令时才能用到。

  • 四总线结构

    四总线结构

    在这里又增加了一条与计算机系统紧密相连的高速总线。在高速总线上挂接了一些高速 I/O 设备,如高速局域网、图形工作站、多媒体、SCSI 等。它们通过Cache 控制机构中的高速总线桥或高速缓冲器与系统总线和局部总线相连,使得这些高速设备与CPU更密切。而一些较低速的设备如图文传真FAX 、调制解调器及串行接口仍然挂在扩展总线上,并由扩展总线接口与高速总线相连。这种结构对高速设备而言,其自身的工作可以很少依赖CPU,同时它们又比扩展总线上的设备更贴近CPU,可见对于高性能设备与CPU来说,各自的效率将获得更大的提高。在这种结构中,CPU 、高速总线的速度以及各自信号线的定义完全可以不同,以至各自改变其结构也不会影响高速总线的正常工作,反之亦然。

3.5.1 总线的判优控制(掌握)

总线判优控制可分集中式分布式两种,前者将控制逻辑集中在一处(如在CPU 中),后者将控制逻辑分散在与总线连接的各个部件或设备上。

常见的集中式控制优先权方式有以下三种:

  • 链式查询:在链式查询中,离总线控制部件最近的设备具有最高的优先级。这种方式的特点是:只需很少几根线就能按一定优先次序实现总线控制,并且很容易扩充设备,但对电路故障很敏感,且优先级别低的设备可能很难获得请求。
  • 计数器定时查询:当某个请求占用总线的设备地址与计数值一致时,便获得总线使用权,此时终止计数查询。这种方式的特点是:计数可以从“0“ 开始,此时一旦设备的优先次序被固定,设备的优先级就按0,1, …,n 的顺序降序排列,而且固定不变;计数也可以从上一次计数的终止点开始,即是一种循环方法,此时设备使用总线的优先级相等;计数器的初始值还可由程序设置,故优先次序可以改变。这种方式对电路故障不如链式查询方式敏感,但增加了控制线(设备地址)数,控制也较复杂。
  • 独立请求方式:每一台设备均有一对总线请求线BR和总线同意线BG 。当设备要求使用总线时,便发出该设备的请求信号。总线控制部件中有一排队电路,可根据优先次序确定响应哪一台设备的请求。这种方式的特点是:响应速度快,优先次序控制灵活(通过程序改变),但控制线数量多,总线控制更复杂。链式查询中仅用两根线确定总线使用权属于哪个设备,在计数器查询中大致用 根线,其中n是允许接纳的最大设备数,而独立请求方式需采用2n 根线。

集中式控制

3.1 总线的基本概念(理解)

  • 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,是各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。在某一时刻,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,而多个部件可以同时从总线上接收相同的信息。

3.2 总线的分类(理解)

  • 片内总线:芯片内部的总线。
  • 系统总线

    • 数据总线:传输各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信息。
    • 地址总线:指出数据总线上的源数据或目的数据在主存单元的地址或I/O设备的地址。
    • 控制总线:使各部件能在不同时刻占有总线使用权,是用来发出各种控制信号的传输线。
  • 通讯总线:用于计算机系统之间或计算机系统与其他系统(如控制仪表、移动通信等)之间的通信。

3.3 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(理解)

3.3.1 总线特性
  • 机械特性:指总线在机械连接方式上的一些性能,如插头与插座使用的标准,它们的几何尺寸、形状、引脚的个数以及排列的顺序,接头处的可靠接触等。
  • 电气特性:指总线的每一根传输线上信号的传递方向和有效的电平范围。

  • 功能特性:指总线中每根传输线的功能。

  • 时间特性:指总线中的任一根线在什么时间内有效。
3.3.2 性能指标
  • 总线宽度:通常是指数据总线的根数,用bit (位)表示,如8 位、16 位、32 位、64 位(即8根、16 根、32 根、64 根)。
  • 总线带宽:总线带宽可理解为总线的数据传输速率,即单位时间内总线上传输数据的位数,通常用每秒传输信息的字节数来衡量,单位可用MBps (兆字节每秒)表示。
  • 时钟同步/异步:总线上的数据与时钟同步工作的总线称为同步总线,与时钟不同步工作的总线称为异步总线。
  • 总线复用:一条信号线上分时传送两种信号。
  • 信号线数:地址总线、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种总线数的总和。
  • 总线控制方式:包括突发工作、自动配置、仲裁方式、逻辑方式、计数方式等。
  • 其他指标:如负载能力、电源电压、总线宽度能否扩展等。

3.5.2 总线通信控制(了解)

总线通信控制主要解决通信双方如何获知传输开始和传输结束,以及通信双方如何协调如何配合。通常用四种方式:同步通信、异步通信、半同步通信和分离式通信。一个总线周期(完成一次总线操作的时间)分为四个阶段:申请分配阶段、寻址阶段、传数阶段、结束阶段。

  • 同步通信:通信双方由统一时标控制数据传送,一般用于总线长度较短、各部件存取时间比较一致的场合。在同步通信的总线系统中,总线传输周期越短,数据线的位数越多,直接影响总线的数据传输率。
  • 异步通信:克服了同步通信的缺点,允许各模块速度的不一致性,给设计者充分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。采用应答方式在主模块发出请求一直等待从模块反馈回来的响应,才开始通信。主从模块之间增加两条应答线。异步通信可用于并行传送或串行传送、异步串行通信的数据传送速率用波特率)来衡量。

    • 不互锁方式:主模块发出请求信号后,不必等待接到从模块的回答信号,而是经过一段时间,确认从模块已收到请求信号后,便撤销其请求信号;从模块接到请求信号后,在条件允许时发出回答信号,并且经过一段时间(这段时间的设置对不同设备而言是不同的)确认主模块已收到回答信号后,自动撤销回答信号。可见通信双方并无互锁关系。例如, CPU 向主存写信息, CPU 要先后给出地址信号、写命令以及写人数据,即采用此种方式。
    • 半互锁方式:主模块发出请求信号,必须待接到从模块的回答信号后再撤销其请求信号,有互锁关系;而从模块在接到请求信号后发出回答信号,但不必等待获知主模块的请求信号已经撤销,而是隔一段时间后自动撤销其回答信号,无互锁关系。由于一方存在互锁关系,一方不存在互锁关系,故称半互锁方式。
    • 全互锁方式:主模块发出请求信号,必须待从模块回答后再撤销其请求信号;从模块发出回答信号,必须待获知主模块请求信号已撤销后,再撤销其回答信号。
  • 半同步通信:半同步通信集同步与异步通信之优点,既保留了同步通信的基本特点,如所有的地址、命令、数据信号的发出时间,都严格参照系统时钟的某个前沿开始,而接收方都采用系统时钟后沿时刻来进行判断识别。同时又像异步通信那样,允许不同速度的模块和谐地工作。为此增设了一条”等待”(WAIT) 响应信号线,采用插入时钟(等待)周期的措施来协调通信双方的配合问题。

  • 分离式通信:这种方式控制比较复杂,一般在普通微型计算机系统很少采用。

第四章 存储器

  • 重点章节-需重点记忆理解练习
掌握 理解 了解
4.2.5 存储器与CPU的连接-扩容(可能出设计) 4.1 概述 4.2 中其它的小节
4.3 高速缓冲存储器-Cache(替换的原理、方法) 4.2.3 随机存取存储器 4.4 辅助存储器(磁盘、光盘等工作原理)
4.2.4 只读存储器
4.2.6 存储器的校验(奇偶、汉明码等)

4.2.5 存储器与CPU的连接-扩容(掌握)

  • 存储容量的扩容

    • 位扩展:位扩展是指增加存储字长。

      位扩展

    • 字扩展:字扩展是指增加存储器字的数量。

      字扩展

    • 字、位扩展:孚位扩展是指既增加存储字的数量,又增加存储字长。

      字、位扩展

4.3 高速缓冲存储器(掌握)

  • 工作原理:主存由个可编址的字组成,每个字有惟一的n 位地址。为了与Cache 映射,将主存与缓存都分成若干块,每块内又包含若干个字,并使它们的块大小相同(即块内的字数相同)。这就将主存的地址分成两段:高m 位表示主存的块地址,低b 位表示块内地址,则 = M 表示主存的块数。同样,缓存的地址也分为两段:高c 位表示缓存的块号,低b 位表示块内地址,则= C表示缓存块数,且C 远小于M。主存与缓存地址中都用b 位表示其块内字数,即B = 反映了块的大小,称B 为块长。

    cache工作原理

  • 命中率:在一个程序执行期间,设为访问Cache 的总命中次数, 为访问主存的总次数,则命中率h 为

    为命中时的Cache 访问时间, 为未命中时的主存访问时间, (1 - h) 表示未命中率,则
    Cache-主存系统的平均访问时间

    当然,以较小的硬件代价使Cache-主存系统的平均访问时间越接近千越好。用e 表示访问效率,则有

    例题

  • 映射机制

    • 直接映射

      直接映射

     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实现简单,只需利用主存地址的某些位直接判断,即可确定所需字块是否在缓存中。

    • 全相连映射

      全相连映射

      这种方式所需的逻辑电路甚多,成本较高,实际的Cache 还要采用各种措施来减少地址的比较次数。

    • 组相连映射

      组相连映射

    组相联映射的性能及其复杂性介于直接映射和全相联映射两者之间,当r = 0 时是直接映射方式,当r = c 时是全相联映射方式。

    • 例题

      例题

      例题

      解析

4.1 概述(理解)

4.1.1 存储器分类

按照介质分类:半导体存储器、磁表面存储器、磁芯存储器、光盘存储器。

按照存取方式分类:随机存储器RAM、只读存储器ROM、串行访问存储器。

按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分类:存储器、辅助存储器、缓冲存储器。

4.2.3 随机存取存储器(理解)

随机存取存储器按其存储信息的原理不同,可分为静态RAM 和动态RAM 两大类。

  • 静态RAM:由于静态RAM 是用触发器工作原理存储信息,因此即使信息读出后,它仍保持其原状态,不需要再生。但电源掉电时,原存信息丢失,故它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。
  • 动态RAM:即使电源不掉电,信息也会自动消失。为此,必须在2ms内对其所有存储单元恢复一次原状态,这个过程称为再生或刷新。由千它与静态RAM 相比,具有集成度更高、功耗更低等特点,目前被各类计笲机广泛应用。

4.2.4 只读存储器(理解)

按照ROM的原始定义,一旦注入原始信息即不能改变,但是随着用户的需要,总是希望能任意的修改ROM内的信息,这便出现了PROM、EPROM、EEPROM等等。

  • PROM:一次性编程的制度存储器。
  • EPROM:一种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。
  • EEPROM:在联机条件下,用宇擦除方式或页擦除方式,既可局部擦写,又可全部擦写的EPROM。

4.2.6存储器的校验(理解)

带我理解一下这一章节,时间太久了,渐渐的忘了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4.4 辅助存储器(了解)

自己看看书了解一下就好,这里就不过多的赘述了,详情在课本的124页上下的部分。考试据我猜测顶多是一个选择题或者是填空题的份额。

第五章 输入输出系统

  • 相对来讲,比较简单,但仍不能掉以轻心
掌握 理解 了解
5.5 程序中断方式 5.1 概述 5.2 I/O设备
5.6 DMA方式 5.4 程序查询方式

5.5 程序中断方式(掌握)

5.5.1 中断的概念

计算机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,当出现异常情况或特殊请求时,计算机停止现行程序的运行,转向对这些异常情况或特殊请求的处理,处理结束后再返回到现行程序的间断处,继续执行原程序。这就叫做”中断”。

5.5.2 I/O中断的产生

I/O设备与CPU由于本身的机电特性的影响而产生的速度差距,在设备准备的同时,CPU 不作无谓的等待,而继续执行现行程序,只有当I/O设备准备就绪向CPU提出请求后,再暂时中断CPU现行程序转人I/O服务程序,这便产生了I/O中断。

5.5.3 程序中断方式的接口电路

中断请求触发器与中断屏蔽触发器

略。

5.5.4 I/O中断处理过程

5.5.5 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
  • 保护现成
  • 中断服务
  • 恢复现场
  • 中断返回

5.6 DMA方式(掌握)

  • 原理:数据传送不经过 CPU,由 DMA 控制器实现内存和外设、外设和外设之间的直接快速传递。
  • 系统构成: DMA 作为主设备之一 — DMA 与 IO 接口集成 — DMA 提供专门 IO 总线。
  • 两种工作状态:被动态(未获得总线的控制权,收到CPU控制),主动态(获得总线控制权)。
  • 传输步骤:

    • 申请:一个设备接口试图通过总线向另一个设备发送数据,先向 CPU 发送 DMA 信号。
    • 响应:CPU 收到 DMA 信号,当前总线周期结束后,按 DMA 信号优先级响应相应的 DMA 控制器。
    • 数据传送:DMA 收到 CPU 响应,获得总线控制权,开始直接数据传送。
    • 传送结束:设备向 CPU 发送 DMA 结束信号,交换总线控制权。
  • DMA 操作类型:

    • 数据传送:源地址数据传到目的地址。
    • 数据校验:不传输,只校验某数据块内部的每个字节。
    • 数据检索:不传输,只在制定内存区域内查找某个关键字或某几个数据位是否存在
  • DMA 操作方式:
    • 单字节传输模式:每次 DMA 操作传送一个字节。
    • 块传输模式:每次传送多个字节,有个当前字节计数器,+1 +1 +1
    • 请求传输模式:DMA 控制器询问外设,当外设请求信号无效时,暂停传输(不释放总线);再次有效再继续传输级联传输模式:多个 DMA 级联,分布式
  • DMA 传输模式:
    • 停止 CPU 访问内存:传输速率高的设备传输时有优势
    • 周期挪用:DMA 挪用一个或几个内存周期。若此时 CPU 不需要访存则不冲突,若冲突则 DMA 优先
    • DMA 与 CPU 交替访存:直接交替访存,不需要浪费时间

5.1 概述(理解)

5.1.1 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
  • 早期阶段
  • 接口模块和DMA阶段
  • 具有通道结构的阶段
  • 具有 I/O 处理机的阶段
5.1.2 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
  • I/O 软件
  • I/O 硬件
5.1.4 I/O 设备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

I/O 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时,共有5 种控制方式: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(DMA)I/O 通道方式I/O 处理机方式

5.4 程序查询方式(理解)

5.4.1 程序查询流程

  • 核心任务是时时刻刻的查询I/O 设备是都已经准备就绪。

程序查询流程

例题

例题

5.2 I/O 设备(了解)

大致分三类:人机交互设备、计算机信息的存储设备、机-机通信设备。

不过多赘述,这部分内容很简单,都是一些常识问题,就是说一下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有哪些,介绍一下简单的应用。详情->略。

第六章 计算机的运算方法

  • 非常重要-建议勤加练习-肯定是大题-计算题-重点练习
掌握 理解 了解
6.2 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 6.1 无符号数和有符号数 6.4.3 浮点运损所需的硬件配置
6.3.2 加法与减法运算 6.3.1 移位运算 6.5.1 ALU电路
6.3.3 乘法运算 6.3.4 除法运算
6.4 浮点四则运算
6.5.2 快速进位链 ※

6.2 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

6.2.1 数的定点表示

小数点固定在某一位置的数称为定点数,有下面两种形式。

左侧的是纯小数,右侧的是纯整数。下方分别是他们的表示范围。在定点机中,由于小数点的位置固定不变,故当机器处理的数不是纯小数或纯整数时,必须乘上一个比例因子,否则会产生溢出

6.2.2 数的浮点表示

浮点数就是小数点位置是变动的,如图所示。

格式是这样的

浮点数的表示范围

浮点数的规格化:为了提高浮点数的精度,其尾数必须为规格化数。如果不是规格化数,就要通过修改阶码并
同时左右移尾数的办法,使其变成规格化数。将非规格化数转换成规格化数的过程称为规格化。对于基数不同的浮点数,因其规格化数的形式不同,规格化过程也不同。当基数为2 时,尾数最高位为1 的数为规格化数。规格化时,尾数左移一位,阶码减1 (这种规格化称为向左规格化,简称左规);尾数右移一位,阶码加1 (这种规格化称为向右规格化,简称右规)。

6.2.3 定点数和浮点数的比较
  • 当浮点机和定点机中数的位数相同时,浮点数的表示范围比定点数的大得多。
  • 当浮点数为规格化数时,其相对精度远比定点数高。
  • 浮点数运算要分阶码部分和尾数部分,而且运算结果都要求规格化,故浮点运算步骤比定点运算步骤多,运算速度比定点运算的低,运算线路比定点运算的复杂。
  • 在溢出的判断方法上,浮点数是对规格化数的阶码进行判断,而定点数是对数值本身进行判断。
    • 例如,小数定点机中的数,其绝对值必须小于1 ,否则”溢出“,此时要求机器停止运算,进行处理。为了防止溢出,上机前必须选择比例因子,这个工作比较麻烦,给编程带来不便。而浮点数的表示范围远比定点数大,仅当“上溢”时机器才停止运算,故一般不必考虑比例因子的选择。
    • 例题1:
    • 例题2:
IEE754标准的浮点数的表示方法

6.3.2 定点数加减运算

在介绍加减法之前,先明确一下移位的运算规则。

补码运算公式

算术移位和逻辑移位的区别

举例:

溢出判断:参加操作的两个数(减法时即为被减数和 “求补” 以后的减数)符号为相同,其结果的符号与源操作数的符号不同,即为溢出

6.3.3 乘法运算

img

由上式可见,两数相乘的过程,可视作加法和移位两种运算,这对计算机来说是非常容易实现的

  • 原码乘法

img

示例:

icqdv4.png

补码乘法:

  • 符号位单独异或运算
  • 尾数部分绝对值相乘

例题

用原码阵列乘法器、补码阵列乘法器分别计算 x*y
(1)x=11011,y=-11111icj0W6.png

icjyOe.png

(2)x=-01011,y=11001

icj5Sf.png

icjWFI.png

第七章 指令系统

  • 寻址方式比较多-建立熟知
掌握 理解 了解
7.3 寻址方式 7.1 机器指令 7.5.2 RISC的主要特征
7.2 操作数类型和操作类型 7.5.3 RISC和CISC的比较

第八章 CPU的结构与功能

  • 此章节没有了解的内容-全部是掌握、理解,非常重要-重点记忆-勤加练习
掌握 理解
8.3 指令流水 8.1 CPU的结构
8.2 指令周期
8.4 中断系统
8.5 控制单元的功能(唐书8.2)
8.6 组合逻辑设计(唐书10.1,特点和基本步骤)
8.7 微程序设计(唐书10.2,特点和基本步骤)

``


文章作者: Justice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Justice !
  目录